(原标题:标普全球汽车分享智能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方向)
8月14日,标普全球汽车在北京举行“2025 Mobility Intelligence Dialogue”系列活动媒体沟通会,向行业释放了其对汽车产业未来机会和趋势的最新研判。这家长期为全球车企提供数据、预测与洞见的机构,将在9月分别于上海、北京、广州举办行业峰会,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产业转型、技术演进与全球化布局。
在沟通会上,标普全球汽车多位分析师围绕智能座舱、三电系统(动力电池、电机与电控)、中重型卡车市场,以及出海方向的电驱与充电一体化机遇进行了系统阐述,并强调数据库在洞察和决策中的重要性。从全球车联网渗透率、软件定义汽车(SDV)落地速度,到各类动力系统配置比例、地区化法规影响,标普的数据平台可将技术趋势与市场需求精细匹配,为企业制定中长期战略提供支撑。
标普数据显示,导航与音乐依然是全球车载应用主流,但视频、游戏、健康监测等新型应用快速进入车内,推动座舱从单一信息娱乐向多元生活空间演进。到2030年,超过95%的联网新车将具备整车OTA能力,座舱与智能驾驶将是升级重点。这意味着车企不仅要在硬件上布局高算力域控,还需在软件生态上形成差异化服务模式,例如跨设备协同、个性化场景生成、多模态交互以及情感陪伴等。
在商业模式层面,中国新能源品牌在交付环节自动激活车载服务功能,使本土市场使用率保持全球领先;欧美车企则通过数字化商城和按需订阅测试消费者的付费意愿。标普认为,谁能在用户用车早期建立稳定的服务粘性,谁就有机会在未来的“座舱经济”中占据主动。
在三电领域,竞争正由单项性能比拼转向系统集成与全球适配能力。中国厂商在电驱动技术上已进入高集成化阶段,从早期的8合1系统进化到12合1,将电机、控制器、减速器、充电机等核心部件整合到同一平台。这一变化不仅提升功率密度与效率,也缩短了适配周期并降低制造和维护成本。部分国产高端电驱已实现超过580kW的峰值功率和每分钟三万转的最高转速,处于全球领先水平。
对于计划出海的供应商而言,核心问题不再是生产能力,而是选择出口成品还是在海外建厂。考虑到北美、欧洲等市场的关税、原产地规则和本地化认证要求,提前布局区域生产能力或将成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。充电环节同样存在一体化机会。伴随海外快充网络建设提速,将直流快充功能集成至主驱动系统,减少部件数量与布线复杂度,有望成为新一轮降本和差异化的突破口。
在中重型卡车领域,中国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转型。2025年上半年,牵引车和专用车占比分别提升至54%和33%,而自卸车占比下降至10%,反映出经济重心正从大规模基建转向物流、冷链、市政等高附加值运输场景。新能源化趋势也在加速,政策端推动淘汰国三、国四车辆,限制高排放国五车型上路,并通过补贴和路权倾斜促进新能源重卡落地。
与此同时,中国中重卡出口在全球贸易壁垒抬升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增长,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达到19.1万辆,较2020年几乎翻倍。标普认为,新能源中重卡的出口潜力不仅取决于产品性能,还与海外基础设施适配度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直接相关。
标普全球汽车在沟通会上多次强调,数据库的价值在于将技术参数、市场预测、法规趋势和消费者行为整合在同一分析框架内。这不仅有助于车企在产品规划阶段评估不同地区的法规合规成本,还能帮助预测竞争对手在核心技术上的布局节奏,从而形成更具前瞻性的全球化策略。
在标普全球汽车OES业务负责人张磊看来,从座舱到三电再到中重卡,未来几年中国车企的全球化窗口期已经打开。能否在电驱与充电的集成化、海外本地化生产、差异化座舱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,将直接决定其在下一轮全球汽车产业分工中的位置。
七星配资-靠谱的配资-按天配资平台-全国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